7月15日成为韩国焦虑的集中爆发点:一方面,韩国媒体ETNEWS报道,三星Display针对京东方的商业秘密诉讼在美国胜诉,京东方的OLED产品将面临禁售;另一方面,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同日宣布,将在2032年前豪掷4840亿韩元(约25.1亿元人民币),押注Micro LED、QD LED等无机发光二极管技术。
韩国政府毫不讳言其在Micro LED、量子点、nano LED等iLED领域的落后现状,坦承LED外延、芯片及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此轮投资意图明确,就是为了打造本土化产业生态链,为韩国显示产业寻找新增长引擎。
这两起同步事件,暴露了韩国在全球显示产业竞赛进入深水区后的焦虑。
中国面板企业正加速完成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定义者”的惊险一跃 ,其创新成果开始深刻影响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格局与技术路线选择。这种系统性的突破能力,叠加产能优势和车载显示的快速崛起,无疑对长期占据显示技术制高点的韩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将Micro LED视为“颠覆OLED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因采用无机材料,在寿命、亮度、画质、能效等方面表现更好,避开了OLED屏幕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的“烧屏”问题。
图源:JBD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Micro LED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已取得先发优势。比如TCL华星已展示全球最小的0.05英寸硅基Micro LED显示,凭借每英寸像素数5080的超高分辨率和最高亮度超过400万nits,成为可穿戴设备和微型投影仪的理想解决方案。
京东方则在透明Micro LED显示上取得突破,具备pitch 0.2高PPI显示和5000nits高亮度,适配户外等高亮环境,配合悬浮触控、图像识别与AI分析技术,实现多场景下的智能展示交互。
这些来自国产显示面板的技术标杆,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显示技术关键节点上的领先身位,更直指车载显示、透明显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高增长、高附加值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
回望中国显示面板的崛起之路,从“白手起家”的引进消化,到勇闯“无人区”的技术攻坚,再到如今在新赛道与新技术上引领风潮,这是一部破壁图强的产业史诗。
诚然,政策托举、资本助力、市场滋养固然重要,但核心密码是三个关键内核:决绝突破封锁、韧性渡过寒冬、偏执坚持长期投入。手握这三重密码的中国显示产业,正蓄势待发,在全球面板新格局的塑造中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